稳楼市,央行、银保监会再次发声!信息量大
时隔一周,稳楼市监管部门再次发声稳地产!央行银保
2022年11月21日,再次人民银行、发声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信息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措施落实工作。稳楼市
会议强调,央行银保要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再次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信息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稳楼市稳定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央行银保建筑企业贷款投放,再次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发声支持开发贷款、信息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展期。用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完善保交楼专项借款新增配套融资的法律保障、监管政策支持等,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同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2年论坛年会上讲话称,房地产业关联很多上下游行业,其良性循环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调整,我们配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降低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针对前期一些房企风险暴露导致逾期交房,我们出台了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支持已售住房的建设交付,并研究设立了鼓励商业银行支持“保交楼”结构性政策工具。最近我们扩大了支持民企发债的“第二支箭”,为民企发债提供风险分担,民营房地产企业也在支持范围以内。
11月以来,稳楼市政策频出。
11月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第二支箭”延期并扩容 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再加力》,推出针对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计划,预计规模可达2500亿元,后续视情况进一步扩容。
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从房地产融资、保交楼、风险处置、消费者权益、金融管理政策和住房租赁等六大方面出台十六条具体措施。
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优质房地产企业开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
政策密集出台背后,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走出底部区间的现实。考虑到政策生效一般有一定的滞后性,稳楼市组合拳的效果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3945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住宅投资86520亿元,下降8.3%。1—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1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5%。商品房销售额108832亿元,下降26.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2%。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不仅楼市“金九银十”成色不足,而且进入11月以来,楼市筑底走势仍在延续,头部房企信用风险也在持续暴露。
就宏观经济而言,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外,房地产低迷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的一条主线。接下来为引导房地产市场尽快实现软着陆,除强化“保交楼”等供给端支持外,持续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推动楼市企稳回暖是关键所在,而且具有较强的紧迫性。这也是四季度及明年初稳增长、防控风险的一个主要发力点。在他看来,尽管11月份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均维持不变,但与房贷利率挂钩的5年期LPR年内仍有下调空间。
稳楼市重在稳预期
楼市回暖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记者采访的多名业内专家表示,稳楼市要从供需两侧发力,供给端要畅通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的融资渠道,资金链不断裂才能“保交楼”,需求端则要提振居民对楼市、对未来的收入的积极预期,这两点是提高居民入市意愿的关键。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房地产“金融16条”和央行“第二支箭”旨在推动房地产融资环境正常化,重点要加大对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这对恢复和稳定房地产全链条各项融资、保障开发和竣工所需资金到位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阶段性下调房贷利率下限、调整部分热点城市的限购限贷政策、降低首付比例等相关举措都有利于刺激居民的购房需求,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对未来收入和工作前景的积极预期迫切需要恢复,这是房地产需求端回暖的关键一环。
一位资深地产人士也对记者表示,当下楼市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房地产行业问题,更多是居民对经济收入的预期问题。
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收入的信心均有所下滑,居民收入感受指数降至2020年二季度水平,未来收入信心指数降至2020年一季度水平。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消费和投资的倾向下降。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记者指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购房者、房企市场预期均偏弱,供需两端表现均不及预期。一方面,我国中长期住房需求释放动力减弱,房地产行业正在告别高速增长的时代。另一方面,短期多个因素亦制约着行业恢复,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居民收入预期降低,购房意愿下降;二是多地疫情反复,在客观上对楼市交易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在市场下行阶段,部分城市出现房价下跌预期,加重购房者观望情绪;四是购房者对期房烂尾的担忧并未完全消失;五是部分城市政策存在放松预期,购房者观望情绪较重。
陈文静认为,尽管当前楼市氛围仍显沉重,但政策传导到需求端的积极效用会逐步显现。11月以来多个监管部门接连释放重磅利好,为房企、购房者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对修复供需两端市场信心将起到积极作用。短期来看,市场回暖的关键仍在于需求端置业信心和预期的恢复,而需求端预期好转仍依赖于宏观经济的修复、防疫形势的变化等方面。
她预计,随着楼市利好政策的持续落地,供需两端政策优化叠加防疫政策改善,或将带动市场信心进一步恢复,但传导到需求端仍需时间,短期市场依然有压力,未来宏观经济、疫情防控等逐渐好转后,市场有望逐渐企稳。
事实上,楼市的积极信号也正在逐步显现。上周美的置业、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分别申请的150亿元储架式融资已获受理,成为继龙湖集团之后,第二、三家获得交易商协会融资支持的民营房企。此外,上周5家公司发布境内债,包括华润置地、及其他地方城投公司。
外资加码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楼市低迷的今年,包括黑石集团在内,贝莱德、大和房屋、易商红木、凯德、博枫等知名国际开发商、资管公司,加速在中国拿地、布局项目,投资路径涉及写字楼、商业CBD中心、长租公寓、物流园区、旧城改造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外资还开始在土地市场拿地,在债券市场收购出险房企境外债以及低吸高抛房企股票以套利。考虑到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仍然低迷,外资频频出手被一些人认为是“抄底”行为,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即将走出底部的信号。
针对外资对我国地产行业的积极布局,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向记者解读称, 外资机构具有较强跨周期经营能力。具有潜在的盈利价值是外资进场投资的根本标准,主要整体市场稳定、行业具有发展潜力、当前资产价格有优势等都是评判标准。此外,外资具有全球化视野,经历过多个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变化,善于跨周期经营,规避周期性风险,在市场低迷期积极进入。
另一方面,我国房地产相关资产价格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深度调整,行业资产整体流动性较差,资产价格相对较低。一是土地价格,重点城市土地招拍挂成交,许多地块溢价率很低,甚至底价成交,近期300个城市住宅土地成交溢价率不足2%,处于近年的低位。二是上市房企股票价格较低,上市房企股价平均市盈率在5左右,市净率低于1,均处于较低水平。三是持有性商业物业价格较低,短期宏观经济乏力,疫情及消费影响,导致商业物业价格较低。
他强调,长远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具有持续发展的确定性,当前只是处于必要的调整阶段。我国经济还能维持中高速增长,城市化率还有提升空间,驱动房地产还能持续发展。中国整体经济具有韧性,对商业地产的需求不会间断,特别是物流、租赁等房地产细分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当前受到境内外资本的青睐。
11月18日,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外资大举在中国市场拿地、收购 静待长线价值兑现》的专题报告。《报告》称,本轮外资大举布局中国房地产,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外资及港资更倾向于布局核心一二线城市,对三四线城市鲜少关注;二是外资港资布局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看重传统住宅,而是对产业园、物流园、仓储等更为青睐;三是资管类公司以及一些不良资产投资公司更倾向于购买中国出险房企的债券、股票等,试图低买高卖进行长线投资。
《报告》认为,对于外资港资企业来说,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探底时期大举布局,一定程度有助于提振市场对中国楼市的信心。11月份以来,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支持上升到空前高度,从启动“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企发债,到重磅出台“金融16条”救市,对于提振行业信心效果显著,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迎来转折时刻。预计在地产行业进入复苏周期后,这部分“抄底”的外资港资企业将会获得收益回报。
(责任编辑:综合)
-
11月房贷利率继续下跌,103个重点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为4.0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敏 实习生 胡暄悦 北京报道 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1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 ...[详细]
-
11月10日银行早报:银行积极备战个人养老金业务,两家上市银行迎大手笔增持,金控公司股权划转稳步推进
1、公司动态日前,、两家上市银行披露了股东增持相关信息。平安证券银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展望四季度,影响银行板块配置机会的核心因素仍然是宏观经济的改善程度,拐点信号有待观察。在行业分化加剧背景下,部分区域 ...[详细]
-
工信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试点,即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 ...[详细]
-
来源:锦缎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造车圈又迎来新剧情。当年造车新势力中“最惨的男人”李斌)要换成何小鹏了。不过后者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KPI。自7月份以来,小 ...[详细]
-
财联社11月22日讯编辑 卞纯)11月24日,美国人将迎来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感恩节,而一顿丰盛的感恩节晚餐历来必不可少。然而,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在高通胀和经济不确定下,美国人不得不改变他们的 ...[详细]
-
来源:北京商报图片来源:乌镇旅游官方网站截图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已经第九个年头,11月9日,千年水乡迎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本届大会聚焦“共建网络世界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 ...[详细]
-
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量持续提升。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今年1至9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累计达372.1GWh,同比增长176.2%。在动力电池需求不断攀升的 ...[详细]
-
截至发稿,该股报18.65元,封单超268万手,市值637.9亿元。11月10日,再度跌停,截至发稿,该股报18.65元,封单超268万手,市值637.9亿元。11月8日,歌尔股份公告,公司近日收到境 ...[详细]
-
当地时间23日下午,韩国国会宣布将启动“梨泰院踩踏事件”国政调查,由执政党及在野党国会议员组成事件调查委员会,将通过传唤证人、要求相关部门提交材料等方式展开对于踩踏事件的全方位调查。10月29日晚,大 ...[详细]
-
电商巨头(AMZN.US)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蒸发1万亿美元(约合7.2万亿元)的上市公司,原因是通胀加剧、货币政策收紧和令人失望的业绩报告引发了市场对其股票的历史性抛售。亚马逊股价周三收跌4.27%,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