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代码上天了
距离地表数百至上千公里的上天低轨卫星轨道上,许多年轻人的代码梦想,即将和数颗卫星一起在太空中翱翔。上天
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刘方明指导的代码博士研究生陈姝彤和OpenEdgeNeXt团队的小伙伴们,就是上天其中一群年轻人。今年6月,代码中国青年报社、上天北京邮电大学、代码华为云联合发起了“代码上太空”征集活动。上天包括陈姝彤在内的代码广大青年学生受邀前来,开发适用于卫星的创新应用。她们的优胜作品将有机会通过全球首个云原生卫星计算平台,部署到“天算星座”计划的多颗卫星中,让卫星变得“更聪明”。
“天算星座”计划由北京邮电大学深圳研究院与天仪研究院共同发起,首颗先导星已于2021年12月成功发射,预计2023年完成一期组网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科研卫星领域的生力军,也将是全球卫星网络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华为云作为“天算星座”首批共建单位,首次将云原生、边云协同等理念引入空间计算领域,实现了卫星计算平台的智能化,让卫星具备了“思考”能力。
2022年11月9日,征集活动结果公布。来自全国各地的11支参赛队伍斩获奖项,其中,华中科技大学OpenEdgeNeXt团队凭借“CoStar:基于神经网络模型动态切分的星地协同遥感图像分析系统”获得冠军;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北京边界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5支队伍获得优胜奖。
“太空和卫星离自己似乎不再遥远,我们的代码要上天了!”这些年轻的队伍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期待。
写出来的代码不再“躺”在实验室里
作为冠军团队OpenEdgeNeXt的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方明最为感慨的是,通过这次比赛,他和学生们有了一个极佳的实践机会,所写的代码不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跟真实的大场景、真实的数据紧密结合起来,面向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落地”。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次能够跟大赛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为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刘方明长期从事分布式系统与网络、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等领域的研究,获批多项国内外专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用他的话说,企业提供了基础平台,发布“有价值的场景”,还拿出了切切实实困扰业界的难题。而高校师生则在关键技术上有着足够的积累,作为开发者前来,揭榜应战。
这种“新模式”,让高校师生与产业平台“走到一起”,共同解决云计算、星地协同、人工智能这些交叉结合实际的问题,产教融合,是个“共赢的过程”。
“以前我们做了关键技术、原型系统,要想做成果转化确实是很难的,但这次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华为提供了开源的云原生边缘计算平台KubeEdge、边云协同AI框架Sedna,还有弹性云服务器、云原生服务等,以及昇思MindSpore,给了参赛团队强有力的支撑,我们不必从零开始搭建系统,部署和运维的效率大大提升。”刘方明说。
OpenEdgeNeXt团队成员包括华中科技大学4位在读博士生和1位在读硕士生。队长陈姝彤和技术员裴强宇、武静、胡嘉海,有的发表过顶级学术论文,有的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还有刚入学不久的胡海川,曾带队获得过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二等奖。
在参加比赛之前,陈姝彤一直觉得太空和卫星离自己很遥远。直到这次给卫星写代码,她才发现,原来卫星上用的技术,和她研究的方向竟然息息相关。
她忍不住感慨,团队的科研积累,也可以在太空上施展拳脚。
“这让我们觉得,太空和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这也是我们参加比赛的收获,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未来的方向也更加广阔,更加顶天立地。”陈姝彤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她能够感受到乐趣。
OpenEdgeNeXt团队创新式地提出了一种星地协同遥感分析框架,起名叫CoStar。这个新方案能够将遥感图像模型一分为二,星载设备和地面站数据中心分别执行这个模型在云和边的两部分,实现细粒度、自适应、多样化的星地协同,可服务于灾害监测、资源探测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多种应用服务。
这种全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动态切分机制,如果安装在卫星上,比传统方案效率提高2.97倍。此外,CoStar既满足了推理的精度,还减少了资源消耗,平均带宽需求率大幅降低。
“该方案在推理效率提升及能耗节省上有巨大技术优势,商业转换后,预计每年可以节省超过1亿元成本。”刘方明展望。
年轻人也能和卫星火箭这些“高大上”产生联系
在比赛过程中,前来揭榜的团队各显神通。他们基于云原生、边缘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结合云原生卫星计算平台,创制一个又一个作品,展露出欲上九天的气势。
这些“想上天”的代码,围绕着卫星的相关应用,能够加速卫星计算智能化进程,帮助卫星更好地服务于应急通信、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城市建设等社会领域。
来自武汉大学遥感学院的“教学实验大楼队”,构建了一个“云-管-边-端”协同的星地一体化增量学习火灾探测系统,帮助全球野火监测预警,能够有力支撑全球突发性、大规模野火的应急响应,及时守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
而来自“中国电信研究院”的参赛团队则完成了一个云原生的星地协同船舶检测方案,应用于卫星+智慧海防领域,能够助力现代化海港建设与海上交通管理,实现船舶偏航、碰撞等危险实时评估功能,快速地规划出安全的救援路线,提升海上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除了高校、研究所这些科研单位,本次“代码上太空”大赛也获得了企业的广泛关注。由北京边界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5名实习生组成的“天码行空”团队,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优胜奖。
团队队长朱祚原本也觉得,卫星对大伙儿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一件事,接触的门槛也很高。但是近两年,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从业者,都在积极投入卫星应用这件事情当中。
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可能再过几年,就会发现,有更多基于卫星的应用出现。今年发布的一些新手机,就有基于北斗卫星的短报文功能。未来,人们将利用到卫星的更多能力。卫星可以给大家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近地轨道的卫星与地面之间,并不使用常规网络协议IP。而且传统使用星地协议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传输遥测遥控信号,并不适合现在大量的计算需求,这成为星地互联的痛点所在。
针对这一问题,这些天马行空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天码行空”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屏蓬”的星地畅联代理程序。他们“打通了从卫星到地面之间普适性的链路”,可以将星网与地面网无感化连通,使得卫星与服务器直接交互。
用团队成员司家宁的话说,“屏蓬”就像一个海淘的转运公司,帮助信息在地面和卫星之间转运,简化了流程,降低了门槛。
“屏蓬”解决了星地互联问题,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无须感知卫星这一特定场景,任何使用IP协议的应用,都可以无感化地部署于卫星之上,“万码互联”,甚至“人人代码上太空”。
“我们希望卫星这件事,不单单是国家在做,而是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都能低成本地用上这些东西。”司家宁感慨道,年轻开发者也能和太空、火箭、卫星这些高大上的词产生联系。
用自己的双手让卫星变“聪明”
司家宁开始对卫星感兴趣的契机,是2021年7月河南郑州的那场特大暴雨。
当时他就在郑州,目睹了这场灾难。让他印象特别深、对他打击特别大的一件事,是当洪水淹过通信基站,手机信号和地铁站里的电力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信息无法及时传达到位。
“我们其实有途径解决这件事情,尽管地面的网络不是时时刻刻都能用,但卫星可以为我们打开通往生命的另一条路。”他说。
司家宁忍不住设想,如果在紧急时刻,手机信号可以通过卫星回到地面上,就不至于在基站不可用的时候,“太多的人都闭塞在信息孤岛里”。他感慨道,哪怕能多一秒的链路可用,没准,一条消息及时发出去,就能救一车的人。
起初,司家宁的研究方向是5G核心网领域,从那之后,便开始接触卫星领域。这个年轻人希望,未来如果再遇到火灾、大风这种突发自然灾害,可以通过自己研发的技术,让救援早一分钟到达,让决策信息早一秒下达,能多救回一条生命。
刘方明也告诉记者,OpenEdgeNeXt设计的遥感技术,其中一种应用是抢险救灾,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生命财产健康。
他提到,近几年各地发生山火的新闻十分牵动人心。而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经过AI推理,结合历史的经验,能够及时发觉某个地方已经发生山火了,甚至是“冒烟了”,快要发生山火了,政府也就能及时组织抢险救灾。
“大量地面上的技术有机会用在卫星上的特殊环境里,以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开辟太空云计算之后,我们做地面计算机技术的人,可以有机会把技术贡献出来。国外有相关计划,我们肯定不能落后,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他对记者说,
刘方明最早接触到这次比赛的信息并敏锐结合自身的研究积累,立刻指导自己的学生们组建团队。他起初发现这些年轻人心里头都在打鼓,没什么信心,于是鼓励大家“这样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机会难能可贵”。而且比赛结束后,很多研究过程中突破的瓶颈、实现的创新,都可以发表新的高水平论文。
他指导的另一支优胜奖队伍OpenCloudNeXt,研究的是星地协同调度的问题,即多颗卫星之间计算的调度和应用的部署,同样收获良多。
“将来还可以跟别人说,我的代码上天了。”刘方明相信这些年轻人的潜力,也相信他们无穷的精力。他认为,这些都是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只要给予指导,给予资源,让他们放手放胆去做就行。
“计算机是工科,是以解决问题为结果导向的。如果将人类知识面比作一个球面的话,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球面上顶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鼓包,对于计算机领域做一个知识的小延伸,并且能够做出有用的系统。”团队的“新手小白”胡海川说。
每一个送代码上天的年轻人,目标都是星辰大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热点)
-
11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促前期已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落地。会议指出,四季度 ...[详细]
-
华虹五厂工程师在进行设备维护 6000余名员工驻守在华虹集团各工厂产线近日,上海奉贤大润发超市,100多名员工满负荷运转,负责线上接单、配货、理货等各个环节,由于人手增加,特定的保供物资配送效率比之前 ...[详细]
-
华虹五厂工程师在进行设备维护 6000余名员工驻守在华虹集团各工厂产线近日,上海奉贤大润发超市,100多名员工满负荷运转,负责线上接单、配货、理货等各个环节,由于人手增加,特定的保供物资配送效率比之前 ...[详细]
-
期货日报 记者 谭亚敏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能耗双控、碳达峰的战略规划对钢铁行业影响深远。在近年来铁矿石估值已到历史高位的前提下,受粗钢压减目标的预期影响,铁矿石远期需求将大幅压缩,市场不确 ...[详细]
-
【环球时报驻印尼特派记者 张杰 环球时报记者 陈子帅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伊文】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日在泰国首都曼谷闭幕,然而此前刚刚在柬埔寨和印尼参加完东盟峰会和二十国 ...[详细]
-
据海南卫健委,2022年4月14日0-24时,海南省无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在集中隔离点筛查发现。2022年3月29日0时至4月14日24时,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90例海 ...[详细]
-
每经编辑 金冥羽 据新华社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14日说,该公司打算让美国公理航天公司用卢布为美宇航员马克·范德·海此前乘坐俄飞船支付“坐船”费用。据悉该美国公司已同意在今年5月结清这笔账 ...[详细]
-
公牛集团缴纳2.95亿罚款净利仍增20% 股价跌四成65家境内外机构四季度抄底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长江商报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沈右荣因为垄断而被罚款2.95亿元的知名企业603195.SH)经营业绩依旧强势。4月11日晚间,公牛集团披 ...[详细]
-
【金融街论坛】Visa公司副总裁张兆阳: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
转自:新华财经新华财经北京11月23日电黎轲)11月23日上午,2022年论坛年会“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场论坛在京举办。Visa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事务负责人张兆阳在演讲中分享了Visa在 ...[详细]
-
中新社长沙4月16日电 题:探访长沙“种业硅谷”:看一粒种子如何蜕变成“芯”作者 刘双双 傅煜 关紫文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在农业大省湖南省会长沙,一个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倡议打造的“种业 ...[详细]